“Whispers of All Beings” — Film festival × Book fair × Workshop

萬物呢喃 Whispers of all Beings
當山風吹過稻浪、鳥群盤旋林間,萬物正以自己的語言訴說故事。2025 年秋冬,我們邀你走進四段真實又動人的影像旅程——從美濃青年與日本越後妻有的里山精神,到太魯閣族女性獵人的山林日常;從阿里山鄒族孩童與山麻雀共築棲地的行動,到以植物訴說愛與成長的停格動畫。橫跨紀錄片、動畫與錄像作品,這些影像不只記錄,更讓你聽見自然、動物與人類彼此回應的細語。
第一場放映|劉靜怡停格動畫特映
映後座談:劉靜怡 導演 × 藝設系 林欣怡 副教授
2025 / 9 / 26(五)19:00 水木書苑咖啡藝文空間(風雲樓一樓)
第二場放映|《里山行》
映後座談:鄭慧玲 導演 × 果然紅 羅元鴻 與 蔡佳蓉 × 永韌中心 李天健 執行副主任
2025 / 10 / 16(四)19:00 水木書苑咖啡藝文空間(風雲樓一樓)
第三場放映|《揹獵物的女人》
映後座談:余欣蘭 導演 × 人類所 林浩立 副教授
2025 / 10 / 30(四)19:00 水木書苑咖啡藝文空間(風雲樓一樓)
第四場放映|蔡咅璟錄像作品特映
映後座談:藝術家 蔡咅璟 × 生科系 焦傳金 特聘教授
2025 / 11 / 6(四)19:00 水木書苑咖啡藝文空間(風雲樓一樓)
萬物呢喃主題書展
清大圖書館1F弓形牆
2025 / 9 / 16(二)—— 10 / 24(五)
大自然動起來!——停格動畫工作坊
劉靜怡 導演|清華學院116教室
2025 / 9 / 27(六)—— 9 / 28(日)9:00-17:00
* 9 / 8(一)12:00 開放報名,報名方式另於美術館Facebook粉專公告
放映介紹 Film Introduction
① 劉靜怡停格動畫特映

關於影片 About the Film
本次影展精選劉靜怡導演停格動畫數部,展現其精湛技藝與對生命、情感的深刻探索。
從早期的女性主題作品如《Blüte 綻放之種》與《Blumentanz 花舞在愛中綻放》,到探討文化認同的《Rebirth 棲身的土壤》,劉靜怡以獨特視角捕捉不同生命階段的細膩情感。她也將鏡頭轉向自然與哲學:透過《Taiwan Nature 塵世之外》展現台灣土地的獨特光譜;在《Tanatanetek 像石頭一樣柔軟》中,以石頭與水流探索人與土地的連結;《Cha Bute Mening》則藉由哲學概念,探討相似中的獨特;而《Like Water, We Flow》則賦予石頭生命與情感,呈現生命在時間中流動的詩意。
劉靜怡導演的停格動畫,巧妙地將自然元素轉化為情感載體,帶領觀眾一同思考愛、生命與自然的連結。
關於導演 About the Director
劉靜怡導演,來自馬來西亞,現居台灣,為實驗動畫創作者, 長期專注於停格動畫與影像藝術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碩士班畢業, 來多創作工作室負責人。她的創作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,探索地景與記憶的流動, 經常運用植物、石頭、土壤等自然元素,透過細膩的影像語彙,呈現生命的脆弱與時間的積累。
她的作品融合動畫、錄像藝術與多媒體裝置,持續透過創作探索地景、記憶與身體之間的共鳴, 以動畫作為載體,開啟與世界對話的可能性。曾參與第三屆花蓮跳浪藝術季、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,並獲得2025高雄獎入選、2022全國美術展新媒體藝術類銀獎、 關帝國際動畫節臺灣特別獎等肯定。
②《里山行》——鄭慧玲導演

關於影片 About the Film
台灣工業化後,美濃開始面臨人口外移及老化的問題,返鄉的美濃年輕人也一直在思考家鄉轉型的問題。
羅元鴻和蔡佳蓉就是返鄉耕種的年輕人,夫妻倆也一直在家鄉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,從慣行農法到有機耕作,他們一直在尋找更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。2015年的夏天,他們跟著差事劇團來到日本的大地藝術祭表演,也在越後妻有享受了一場藝術的饗宴,帶著滿滿的感動回到台灣。里山,是指位在都市和森林中間的地帶,也是最適宜人類生存區域。
日本的越後和台灣的美濃的位置都算是在「里山」,都是很好的生活環境但卻都面臨著不同的農村問題。幸好,在這兩地都有一群人不管未來的世界會如何,都還是默默的為著理想中的生活狀態而努力。「里山行」,看見日本與臺灣的藝術如何帶出里山精神。
關於導演 About the Director
鄭慧玲導演,獨立影像工作者,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、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。曾以客家電視台紀錄片《行過八月八》入圍廣播電視金鐘獎、《里山行》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,個人作品也多次獲得金穗獎、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,並屢屢入圍台灣國際女性影展。2019年以《覆巢》提名台北電影獎最佳剪輯、最佳紀錄片。
③《揹獵物的女人》——余欣蘭導演

關於影片 About the Film
揹獵物的女人,此意延伸出一個女人堅毅及強韌的耐力與耐心,「揹」不僅止於體力上的負重重量,也是一生承擔著延續下一代獵人的傳統狩獵文化。從一位女性獵人入山的日常生活逐步建構出人與生態、動物三種相互依存的關係,遵循著過去的祖訓路,一步一步的踏在土地上,用一生守護了一座森林並成為太魯閣族的女獵人。
本片紀錄了太魯閣族女性Heydi Mijung,作為部落裡唯一的女獵人,她遵循著Gaya祖訓,實踐著對山林與生態關係的觀察與守護。在那一年冬天為期四個月的狩獵季節裡,Heydi帶著作為年輕狩獵者的侄兒Ibau與鏡頭後方的女兒,一步一步重返她走踏了一輩子的獵場,確認路徑、觀察獵徑、放下陷阱,等待著祖先的贈與。
關於導演 About the Director
余欣蘭導演,花蓮銅門部落的太魯閣族人,族語名字為Rngrang.Hungul,Rngrang是名字,Hungul是父親的名字。Rngrang的創作大多以長期的影像田野為基礎,以關注當代原住民所面臨的議題為出發,擅長運用女性的視角,將部落中的日常處境與親密的個人經驗轉化為創作元素,以此辯證出個體在當代社會中重新連接傳統文化的定位與方法。陸續在2020年至2023年完成了多部紀錄片,作品有《Mgaluk Dowmung—正要連結銅門》、《我是女人,我是獵人》、《揹獵物的女人》與《山上的人》。
④ 蔡咅璟錄像作品特映

關於影片 About the Film
藝術家蔡咅璟擅長透過跨界合作與多元媒材,將標本、動物與自然環境連結,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影像作品。
本次影展將呈現他的創作脈絡,讓您一窺他如何以藝術回應生態與歷史議題。《在海拔2000公尺震動》以日治時期啄木鳥標本展開,透過動物溝通與機械聲響,讓消逝生命再次回到林間。《珍鳥園計畫》回應童年記憶中台灣各地的珍鳥園,以孔雀為起點,透過工作坊勾勒人與眷養動物的關係。《山麻雀之歌》連結八八風災後的保育行動與鄒族神話,邀請族人兒童製作人工巢,成為藝術與自然共享的載體。《標本攝影術》則結合數位與傳統攝影技術,讓標本「自行決定姿態」,扭轉拍攝權力並重建佚失的檔案。
作品交織神話、記憶與科技,展現生命與歷史的另一種敘事。
關於導演 About the Director
蔡咅璟於1986年出生於嘉義,目前居住並工作於台南。他於2014年畢業於國立臺南大學美術系研究所,以錄像和裝置藝術為主要媒材。關注於生物學相關的研究脈絡,思考當代社會的價值體系並進行轉換。他以非傳統的方式,例如誤用和偽造生物學系統來進行創作,試圖透過與科學不同的思考路徑,在生物學的框架中探索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。
過去曾獲得多個獎項的肯定和入圍,其中包括他於2022年在伊日藝術計劃展出的個展《三羽》入圍第21屆台新藝術獎,同年獲得高雄獎首獎,並於2014年獲得第十屆桃園創作獎的殊榮。